茶禅一味散文随笔

2024-05-16 13:24

1. 茶禅一味散文随笔

  在饮茶习惯的传播上,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佛教提倡坐禅,这种清净需要提神,驱睡,而茶叶正具有这种功能,故寺庙以及僧人种茶、制茶、饮茶蔚然成风。这也足见金沙寺僧人发现“五色土”,首创紫砂壶,把茶、禅和壶链为一体是再自然不过。此茶禅一味之一也。
  
   禅能怡情养性,然非一日之功,且须静心参悟,方能顿悟其中机妙。茶亦然。不管何种茶,品出真味,须要时间,更须悉心体味,方功到自然成,有朝一日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别人说这茶如何如何,那是人家的感受,如果你没有品过这款茶,只能“被接受”,是说不出人家那切身感受的,只有你一如人家那样悉心体味,你才会感同身受,首肯认可。茶如禅,禅似茶,都有苦尽甘来,浓去淡至,回味不已的特质。此茶禅一味之二也。
  
   参禅说到底是悟道,是修身养性,是精神境界乃至灵魂生活的追求,是丰子恺评论李叔同境界之“二层楼”(精神生活)乃至“三层楼”(极具宗教色彩的灵魂生活)。品茶亦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叨陪末座,非茶不重要,茶乃国饮,且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只是相对前面六种,茶似乎不太重要(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尚且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毕竟饱暖思饮茶,这说明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灵魂的(如个别得道高僧)。茶品到一定时候完全可以说是精神享受,物质满足反倒退而次了。儒、道、佛看似不相干然又内联不断,本质上都是提高修为提升精神境界的`。参禅后的得道在漫漫人生路上充其量只几次,一壶茶滋味最好也只三四泡而已,好比人生真正引以为豪的也只几次而已,这么看来不只茶禅一味,茶禅和人生竟也一味起来,故品茶参禅实则也是体悟人生。茶禅一味,标志着儒家、道家、佛家都已经将饮茶作为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体验。饮茶已然(尤其在物质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的当下)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享受文化消费。一茶一世界,一禅一菩提。此茶禅一味之其三也。
  
   曾于今年四月八日、五月十七日两度有幸于临港新城滴水湖畔之“倚湖茶庄”品茗,颇消受了一番,那款枣香四溢、玛瑙汤色、红亮通透、酽浓醇厚的大叶种熟普给我的印象太强烈了,如今似乎还颊齿留香。品茶之余,顺带欣赏了其中布置,一幅大羊“茶禅一味”行书条幅让我两度驻足,写的是极具仙骨佛心,令人歆羡,暗想好茶的我,他日也能得其手泽,或把玩或悬诸陋室,当甚幸。七月八日晚蒙大羊厚爱邀我至其府上聊天喝茶,我焉能不去。品茗三巡,时至晚十点,我忍不住把珍藏已久的想法说了出来,许是大羊兄正沉浸于品茗神侃的高兴中,立马裁纸磨墨,瞬间“茶禅一味”四字立就,首字“茶”尾字“味”浓墨,中间“禅”“一”字淡,尤其“禅”字水墨洇染,亦字亦画,颇有禅意,妙不可言。人说妙手偶得,信哉。整幅字集“浓墨宰相”与“淡墨探花”于一体。书法中有儒家的中和,道家的飘逸,乃至佛家的空灵。想来忠民兄是满意此作的,要不然不至于日期外顺写“茶后一挥,禅味自由指间泻出耶。”管中窥豹,寥寥数字见出书家之功力性情与状态也。
  
   难忘张忠兄的好茶,难忘大羊兄的佳字,也难忘古人的智慧结晶——茶禅一味,留下雪泥,留待将来再细细品味。

茶禅一味散文随笔

2. 禅茶一味散文

  三年前我就想讨论这个题目了,但一直没有参透,所以不敢。现在也不敢,因参透是相对的,有点感悟也便算是靠近了着四个字了,所以还是要妄言一番。
  
   去年,朋友张树全先生电话约我一件事。他的三个朋友在市区一处地方盘下了个饮茶的所在,说,要四个字,与茶有关就可以。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禅茶一味”,但马上做了否定,我没有参透的东西,甩给了别人,那算怎么会回事?于是,我把我所知道的饮茶文化的词儿捣鼓出来任其筛选,最终给他写了二十个四字的饮茶字幅,就是没有“禅茶一味”,我只能让他去选。况且,树全先生还交代了,说他们几个也就是想好好吃茶,打发时间,谈点身外的东西,不是一帮可以吃茶吃出名堂的人,这个意思是不要深奥了,要素白一点。
  
   后来他电话询问,看好了“茶湿茗馨”,但对“湿”字不敢取用,建议我改作“茶香茗馨”是不是合适,我说可以啊。我不是钻字眼,只是想表达我对饮茶之道的一点见解,既然善品,就应该知道品茶有“干醒”与“湿醒”的意思,然后才出“芬芳馨香”。但张先生以为我咬文嚼字,说,“茶”是明前叶,“茗”则是明后叶。我不敢说知道,只是记得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大概就是他的分类吧。如果要分出早采者香,晚采者馨,这“香”与“馨”的差别我就实在不能道清了。
  
   这四个字是暗含讲究茶道的意思,起码是要明白烹茶的程序与规则,让人静心悟出茶之妙的。
  
   泡茶先要醒茶,这在今天还很流行,也是善茶者的标志之一。这个过程就是要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和空气、水分的接触而苏醒,令叶片自然呼吸,重新焕发茶叶本质。茶有“干醒”与“湿醒”之别。这里就说“湿醒”吧。因“湿醒”最普遍,也叫“润茶”,是在干醒基础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干醒”,以为茶跑了味很不好),通过叶片和热水的接触,来提高茶叶自身的湿度,以帮助叶片舒展,使得茶叶充分苏醒。另外湿醒还能带走茶叶在各个环节附着到的浮尘,使其可以更好地没有杂质干扰地释放出茶味。简单一句话,冲泡前的唤醒是干醒,冲泡时候的唤醒是湿醒。
  
   那么如何湿醒呢?首先用热水充分的温热好茶具,投入茶叶注入热水,等数秒左右后就倒出。一般情况下,是生茶醒一次,熟茶两次。在整个冲泡过程里,湿醒可是决定着茶叶内在品质的表现,对冲泡有直接影响的。湿醒时候,一般生茶、新茶和嫩茶是要降低水温的,而熟茶和老茶需要提高水温。另外时间也要控制好,注意浸泡时间不能过长,要快速倒出茶水,免得浸出物释放过多,这会影响正式品饮时候茶汤的口感和香味。
  
   无论怎么说,这是吃茶的过程性知识或者说是俗成,没有多少难度。如果再入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茶道的深奥,我们暂且不论了。
  
   我还记得,我刚刚对“禅茶一味”四个字有了一点兴趣的时候,就被一老者问住。那是前年,我去济南见一老者,因是老乡,谈话相当投机,他是书法家,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吃茶上面去了,想来可能是他写了“禅茶一味”四个字吧,他让我谈谈理解,我说,这禅意在茶中,禅味就是茶味。我给他一段绕来绕去的大意。他不满意,说,我倒想听听你对此的看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入禅了。他的用语马上让我尴尬,愧我知之皮毛哦,不敢造次了。
  
   但没有因这四个字的无解,他就为难我,还是送我很多他的书法作品。他叫滕运成,在篆书书法上也算是书坛独步了。凡一知半解最容易让人见笑,好在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辈,人家也不计较我的妄语罢了。在场合上,还是智者的话最好,我本应该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
  
   治学与吃茶应该属于一道,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培训结束的答辩,我的导师北大的章熊教授就让我吃了苦头,他一上来就要我对那篇论文长长的命题的每一个词,也就是概念,做透彻一点的解释。好在我有过研究,临时应答,也算过了关口。所以,面对这个“禅茶一味”我不敢囫囵过去,只能详解。
  
   先得说说外延。任何一物,非要与另一物联系才有了深蕴,就拿吃茶而言,单单吃茶,似乎少了茶心,也少了韵味,我们中国,茶是和禅搭上了;而在西方,过去并不看好茶,喜欢咖啡,这咖啡是与绅士搭上的,似乎遇到女士才可以表现出绅士风度,邀请喝一杯咖啡,就算有了绅士的身份了。西化东渐,在城市里,似乎很流行喝咖啡,如果换做吃茶,那有点古董的味道,并不为青年人钟爱。可能也是青年人对“禅”并无好感,也没有体验,也可能是“禅”这个词太虚妄了,吃个茶就吃出了“禅”,实在是一种烦恼。简单地说,“禅”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在一起所谈的是理性,我想,那是很怪味的。
  
   再说“禅”。首先,这个字与虚妄与佛宗原本是没有关系的。禅,是华夏民族锻炼思维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并不毛躁,颇有哲学家的风范,并非完全是饮毛茹血的原始与愚昧可怕。如果再参悟深透,那就白了,禅,就是一切基于“沉静”的一种方式,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后来应该是围绕这个“禅”而达静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为“修行”才可以静,但修行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因而就出现了流派,无论是佛还是释,都是致静的途径而已。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这样的精神意识,但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简练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念,直到印度词汇“jana”的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生活与思维的方式。但一般百姓似乎与之遥远,这可能与我们的贫困生活有关,只有那些超越现实而遁入佛释之门的人才有了这样的消磨时光的办法,从此就是他们的专利了,诸如禅理、禅门、禅趣、禅悟以至于禅学,所以,有人以为你在茶馆里悬这样四个字,那必然是信了点什么的人才这样的,其实完全是误解了。
  
   当然,简单的音译字并不能有多少思想意义,后人,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掘挖其中的微言大义的佛释之徒就有了阐释放大与扩展的责任了。本初的人入了佛释,应该大都是因烦恼而入,就像现今所见,何人因苦难因烦恼而遁入空灵的,我想,之前入了佛释的人,也是如此吧。入了佛释之后,他们发现,人生中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世代的禅师法师也是这样训诫的,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参透人生,看透烦恼之源,这是一生的课程表,而且这个课程表一直就没有改变,课程只有一门,那就是参透禅理。当人的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所谓的“禅”,简单到几个字表达就是要有“宁静之心”,做到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就是达“禅”境了,所以后来就给“禅”做了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这样说来,“禅”就是“苦行”了,一切归于静,但人之本性就是动,动静要选择一端,实在是两难选择。但人类的文明都是从控制压抑开始的。就像北欧的海盗,就说挪威的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里展示的海盗船吧,他们作为尊重历史的展示,依然在骨子里留存着他们的记忆,尽管不是很光彩,也不愿擦去这一页。他们的祖先起先也是在海边捕鱼,打猎,采摘野果,但随之气候与人口的问题的来临,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海盗之昌让人寒栗。他们经过了野蛮掠夺的漫长,最终到干预与自省的痛苦,而走向今天的.文明。而在中华的各个国度与时期,都不是对外疯狂扩张,夺取非法的资本,始终以“静”克“动”,维护那种相对平和的静态。这种差别,与中华的“致静”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我去上海的南京路看,一个特大的茶壶高高擎起,依然在流淌着茶水,源源不断,这种“致静”文化一直流向今天,流进每个人的心中,也许这就是最具形象性与说服力的“禅茶一味”。这种“禅茶一味”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小家子气了,代表了一种可以超然现实而自我致静的境界,这种文化往往漠视异域的文明,一直眷顾着自我。
  
   如果从渊源上追溯,我以为“禅”的本义与今义有着联系,但更多的是单纯与复杂的演变。古代的尧帝首推禅事,应该是禅的鼻祖。为什么这样说?尧帝禅让帝位给舜,也就赋予了“禅”的本初意义,“禅”是禅让,让位,传位,易位,其核心就是“让”,这种禅意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善行,我以为,善行起源于“让”。
  
   从文字学考,“禅”是形声。从示,从单,单亦声。“示”指“祖宗”;“单”意为“大力”。“示”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本意是在位王者向祖宗大力推荐王位继承者,到后来,禅让的意义更加接近现代的制度文明。禅让是指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实行过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相对于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让”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由“禅”到“让”,是禅意的强化与发展;对比西方的选举制,中国的禅让是其本源。
  
   我常常想,所谓的“禅茶一味”首先也最根本地包含了一种谦让的精神含义,如果你是斟茶者,首先不是给你自己的茶杯斟满茶,而是先给坐饮者,可以说,这是对“禅茶一味”的最基本的行为把握,这是直接延续了以“让”为核心的“禅”道。
  
   有时候,我们感觉灌输一种道德准则往往很艰难,而践行之中让人参悟并接受,发挥默化的效应要好很多,这是不是就是“禅茶”给与我们的启迪?
  
   在我看来,所谓“禅茶一味”即“禅茶一道”。以禅心吃茶,吃茶之中参悟禅心,道理互补,是为“禅茶一味”也。“味”中有“道”,是为“味道”。道在茶里茶外,在壶里壶外,反之亦是。为什么古今都那么推崇“禅茶一味”,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悟”字,吃茶本身,你可以悟,知茶之色香味感,吃茶过程你可以悟,知人生之道理。“悟”是吃茶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佛释道儒,还是红尘世俗,都可以与吃茶相伴,大道从简,大音希声,是“茶道”的本质。
  
   有些东西的解说如果通过理性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一旦你悟,便大出境界。就茶源而言,从拈茶入壶,到注水沸茶,从湿醒去杂,到斟茶睹色,从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从过堂咽喉,到回甘余韵,无论是那个环节,你可能想到这是朋友亲戚那日送茶与我,我才有了口福;你可能想到是亲自下地自采而制,尽管茶品有待提高,但却是一番劳作的甜香让你回味无穷;或许是你去茶店从琳琅满目之中精选了你的最爱,你想品出是否是物有所值……此时你已经有了禅心禅意,即使你不说“有朋友真好”,也会泛起“落日故人情”的诗意;即使你对自己的手艺并不十分满意,但你可能会想到你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苦幸运多了,你是“为己辛苦为己甜”了;也许你可以从中悟出,选择是要有眼光的,打眼与不打眼不在一念之间,而在于知晓得有多深……
  
   茶需朋友享,你多了一份“有朋”的喜悦,你不在觉得孤单;茶好茶坏,任由评说,你多了一份评论的权利;呡一口回甘,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如此品味,而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口味在第二杯第二壶,你绝不会因不得第一而失意,未必第一就好!这些感悟或许是太俗,但道理从俗中来,就是佛释之道未必不是从俗中走出。举个例子吧。有一个“茶满”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他讲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顿悟: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如果脑袋里早就装满了旧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老和尚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你看,这是一个在“吃茶”方面还是一个很外围的故事,却翻出了禅意,悟出了大道。其实,这样的“禅”,你也可以天天去做,这不是和尚禅师的专利与权力,可能我们都只顾着喝茶解渴了,没有心思去品禅茶之味了。
  
   水在壶中煮沸了,你要沏茶,这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茶道感悟的开始。如果是茶芽细嫩,你需要把煮沸的水沉放三五分钟,因为那水太过浮躁了,细嫩的茶经不起浮躁与狂热,此时茶毫不经斗,呵护着,才得到十分的好处。凡事应该讲究和谐,掌握火候才是和谐的条件。这些生活的智慧好像不应该是你去拜读名人名言才可以得到的,那种方式虽然得之直接,但没有你的体会与感悟,绝不会是你的人生法宝,对你的熏染只是过了一遍水那样不留痕迹。如果你面对的是老叶熟茶铁观音,那煮沸的水就根本不要放下了,直接冲入壶中,去看那沸水斗叶舞,如此的茶,只有沸水的狂热才可以使它感动,否则是无动于衷,你也不能得到真味。不要否定那些热烈与冲动,没有这些你会消沉,就像人生的音符必须是从低谷走向峰巅,那种跳跃是可以感动你的人生的,没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不需要感动。

3. 百年人生茶禅一味


百年人生茶禅一味

4. 茶禅一味

中华九龙璧:精品石赏析

题名:茶禅一味 尺寸:38×76×58 收藏:林建宏

5. 禅茶一味修心悟性散文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最初茶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毒。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陆羽于公元760年隐居湖州苕溪,闭门十余载著述《茶经》,影响天下声名海外,世尊为茶圣。
  
   陆羽是弃儿,被竟陵笼盖寺住持僧智积收养,壮年后与僧人皎然结忘年之交。皎然是中唐著名学僧,传世文集10卷,诗文中多处提到与陆羽的.友情,以及共同采茶、制茶和品茶。所以,陆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许多佛家思想。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禅宗自南朝宋末达摩在中国创立,至六世分南北两宗,而南宗慧能的顿悟说较北宗神秀的渐悟说更近禅旨,得以承继五祖弘忍衣钵,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风流所及,宗派纷纭,于南宋传入日本。
  
   茶之作为饮食在寺院里盛行,起始是因为形而下的健胃和提神。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形而上的心灵净化,对自然的感悟和回归,在静思默想中,达到真我的境界。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净淡泊、朴素自然、韵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归宿。

禅茶一味修心悟性散文

6. 茶之感悟

讲到喝茶还要从两年前的某天、初艺茶课遇到娟娟老师说起,本来对于政府培训熟能生巧的我,并没有很在意,想学到些简单的茶知识就好,毕竟很便宜,价值就在那吧。
  
 第一节课我下午才去的,老师说上午我们同学之间介绍过了,下午大家一起喝白开水感受一下彼此吧。白开水这能喝出什么,带着疑问和好奇我们开始彼此的熟悉。我还清晰的记得我们这桌有几位姐姐挺开朗的,虽然老师说要安静的喝茶,我们还是喝成了茶话会。对于一个不善于陌生环境的我来说,其实还是蛮喜欢的。虽然没那么安静,但是我还是隐约感受到了每个人倒的白开有所不同,这让喜欢探索的我对老师的课萌发了更多的期待。
  
 在三个月的课堂间老师不仅教授了我们茶的知识,和泡茶的手法,对各种茶使用不同的器皿,还利用休息或者课后会带她的茶还有一些同学的茶进行比较,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着各种茶的气息,我们同学间也会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喝喝小白开或者同学带的茶进行比较。由于我们这个班是第一个班,而且氛围也特别好,老师说最后一节课会给我们准备一个茶会,她带上她一直引以为傲的炭炉,还有两个她的学生和一位弹古琴的小姐姐。当天喝了炭火的茶,感觉还真的甜甜的,香香的,配合着古琴悠悠的琴声,大家也很安静,氛围极其好,最后还有几位同学发言了,听的老师热泪盈眶。虽然茶课结束了,但是我的茶路才刚刚开始……
  
 我加了老师的微信才发觉老师家离我公司很近,我想买壶就和老师聊起,才知道老师也会卖壶卖茶啥的,老师还真是不给自己打广告吖,我就去了老师家选壶了,买了壶以后在家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喝茶,但是一个人喝总觉得不够,正好有同学也在老师那边学茶,我也就加入了。
  
 刚开始喝茶,我会一个人用不同的器皿泡不同的茶,感受着器皿间的不同,不过我从小没有喝茶的习惯,也还不能分辨茶的好坏,老师就给我推荐了一个性价比高的黄片-未焙火的粗老茶叶-岩茶。听说这款茶的茶场比较好,老师要我们体会干净的茶是怎么样的。后来陆陆续续的也买了一些野茶(红茶-红玉18,乌龙茶-绢丝),体会人工圈养和野放茶的区别。
  
 老师这边的茶,无论喝多少次我感觉都是值得检验的,所以当我分辨不了茶的好坏时,会拿她的茶做基准。虽然起点是高了点,但是也让我更珍惜茶,更会用心的去对待它了。我记得疫情前我们上了一节六大茶类的辨别课,让我们对于六种茶有了个大概的概念,期间萧萧生日的时候喝了老师家属的口粮茶,也是很珍惜的茶种,起步是真的越来越高,我当时也是在尽量品味,生怕自己辜负了这么好的茶。
  
 在此期间又参加了老师的一场茶会,我们也积极的参与,我也为了想让更多的人喝到好的茶,自己也在小圈子里搞起了小茶会,每次都收获颇丰。期间参与的小伙伴有我的初中同学,有我萧群的朋友,有熟悉的日料班的同学,也有刚认识的中餐班的同学,还有参加年会的公司同事们,不仅在上海,还有去日本冲绳旅游时,3A百货认识的卖茶叶的日本朋友们,有会喝茶的第九茶园的朋友们,也有不会喝茶或者对茶一无所知的朋友们。当然地点也各有不同,有在我家的,有中医朋友家的,有在瑜伽馆的,有在医院药剂科的,有在高艺课堂上的,也有在KTV的。无论在哪里,和谁一起喝茶,当你很真诚的想与朋友分享,此刻就会有好的化学反应,也能更好的沟通,懂得茶的魅力。
  
 但是疫情的突入其来好像阻断了我积极的学茶之路,可能是要我停下来看看,给了我喘息的机会。老师说我虽然进步了,但是太执着其他的部分,而没有好好关注茶本身。没有了茶课和第九茶园一周一次的聚会,渐渐的喝茶的习惯也慢慢减弱了。虽然当时也有很多的感悟,比如倒茶时香气的把握,茶汤渗透度的控制,热量的调节,都把我一步步向前推。由于疫情期间功法的练习,茶汤的温度变化让我也特别想和我的茶友们分享。
  
 终于过了大半年我又回到了我的茶课,老师教了我们审评,而且好几次喝茶都是点蜡烛的,在这样暗暗的环境中,对于喜欢灯光的我来说一开始是不适应的,但是我是个听话的学生,既来之则安之,我慢慢的靠听水声来出汤,由于光线昏暗我也更加专注了,反而这样的出汤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特别是本周二,人可能有点累,也没平时兴奋度高,脑子也就没有平时的转速快,又在这样昏暗的环境中,发挥超长,无论是茶汤的平和度,还有线条的流畅度,以及滋味的融合度都大幅度的提升了。老师说是喝我的茶最好的一次,也说我的变化挺大的,一开始和我相处会有点累,也说我比较收,不够放开,人也比较拧巴,确实说的很对,我是个很执着的人,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也是会一路走到黑,对于我来说很少有灰,非黑即白,其实很少有人这么对我说,或者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甚至我自己,通过茶汤,反映了自己的状态,和看到了别人眼中的我。看到-反思-进步-放弃执着,这样茶汤和人生才能重生吧。
  
 当然茶汤也是有能量的,一起喝茶的人也是有能量的,当这些能量聚集在一起,这样产生的安静的力量是无限的。无论是茶或是其他的食物,植物,空气,水,环境都是有能量的。喝茶有时候不光喝的是茶,还有茶汤带给我们更多的力量与无限的可能性,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与之共舞的。

7. 茶禅与人生感悟

 茶禅与人生感悟
                      导读:我认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那么茶道与禅道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茶禅与人生感悟做一详细介绍。
    
     茶禅与人生感悟 
    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茶禅一味“这一条目的注解,以河北茶史上东晋时僧人单道开饮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史料、唐代禅门“吃茶去“公案为蓝本来着重诠释。茶禅入性明心见境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长兴大唐贡茶院的文字展示中,都把中国禅和茶相合之地指向河北临漳昭德寺。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被奉为中国茶禅文化和“茶禅一味“的金科玉律和经典。
    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蕴禅意,只在平常之间茶与禅一直有着神秘的关联,茶意可通禅,至于是渐悟还是顿悟,就要看个人造化了。传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出关后眼皮无法张开,便把它们撕了下来,丢在地上,那地方长出一株矮树。他的弟子们摘下树上的树叶泡水饮用,发现这水竟然神奇异常,可以令坐禅的人保持头脑清醒,神志清明,能更透彻地领悟佛的真谛,于是便有了“禅茶“一说。有人说,会喝且能有茶喝并能品味出禅意的人是种洒脱,无茶而能直入禅趣的人是种超脱,有茶而不拘泥于茶趣或是禅趣的人是种超越,无茶而能处处与茶道禅心相应的人则是奇迹。在我们看来,品茶悟禅无须刻意,禅意佛心也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其中真味,便在这一饮一食的平常之间。
    我们安排茶席,有茶壶、茶则、茶叶、茶碗之类,有些必不可少,自然不可或缺。而有些可有可无,则一概不列。俭约是一种美,留下空白,是为美留下时机、局面和想象。茶道不宜繁杂、琐碎,因为这背离茶道历史和文化本质。茶道之中的空白和简约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说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最佳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茶道与禅道关系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了。
    “茶”字的字型是“草木之中有一人”,即人在自然之中。“人非有品不能闲”。只有有品之人,才能放下身心,融入自然。“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红缕梦》中妙玉论饮茶)品茗,其妙处正在于“品”。饮酒为“醉乡”,品茶为“醒乡”。从“醉乡”中觉醒过来,进入清纯的“醒乡”,才能体验人生,品味人生。
    茶道精神的“和、敬、清、寂”,以出世的品格标举着普世的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静寂,这是传统的儒、道、释最高的修身养性的境界,通过茶道禅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典型运用,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范本。
    “佛法存于茶汤”,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一杯茶中感受到禅意,吃茶时吃茶,将我们的身心安住于当下,同时终日吃茶不沾一滴水,洒脱无执,即可将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化为永恒,“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就是“茶禅一味”的三昧。
    品一杯禅茶,参一种禅机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称作茶道。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普通人的生活,大多不具备禅的超然性、超脱性,不具备禅者的喜悦安详,都是在痛苦中挣扎,谈不上什么生活的艺术,无非柴米油盐妻儿老小。当然,僧人也有种种的烦恼。不学禅的人烦恼就更多,即使是艺术家,他的生活也并不等于是艺术。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禅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到煮水煎茶中,品一杯香茗,参一种禅机,这就是生活禅,所品味禅茶。禅茶冲洗了五脏六腑,禅净化了心性灵魂。在简约、淡泊的口味里,在清汤茶水中静心关照,止心止欲,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此心无住。
    茶艺是泡茶者与品茶人使品茶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活动过程。卢仝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的转变;皎然通过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僧人到禅人的转变。我们在卢仝的诗中读到了儒家的"济世",在皎然的诗中读到了释家"超凡".两人借助同一载体从不同的途径达到了同样的高度。
    ;

茶禅与人生感悟

8. 茶禅一味的内容简介

《茶禅一味:龙井·灵隐》是杭州新景观系列丛书第二册。杭州新景观系列丛书围绕杭州山水城市的解读,展示了杭州山水风景中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自然积淀。系列丛书《双西合璧:西湖·西溪》浓缩了杭州的水,而《茶禅一味龙井·灵隐》则概括了杭州的山,杭州山水塑造了城市的性格与气质。《茶禅一味:龙井·灵隐》演绎了龙井茶的生活与灵隐禅的意境。龙井灵隐在规划建设、综合整治后,逐渐显露出其本真,山水自然中饱含了传统的历史文化,透露着东方的智慧精神。这里四季分明,气象万千;自然中藏人工,精致秀美;人工中见自然,宛若天开。该书以独特的立场、崭新的视角,串联起龙井灵隐的自然与生活、历史与人文,将图片与文字转化为场所的体验与时空的交流,既细致梳理了杭州的景观特色,又精确地提炼出设计者、拍摄者、研究者对杭州自然山水、人文地理的把握,彰显出其对杭州的真切认知和感悟。希望通过本书的解读与诠释,能够更加接近风景的本质,发现杭州新山水景观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